發表文章

美國緬因州:立法禁止學校/球隊使用原住民作為吉祥物

美國緬因州:立法禁止學校/球隊使用原住民作為吉祥物 為了避免族群間的刻板印象與歧視,緬因州成為第一個立法全面禁止的地區。心理學家也認為使用這類圖案會對原住民小孩造成不良影響。 其他例如加州、Oregon、麻州也有部分類似的規定。 Oregon州規定除非經過該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否則不得任意使用。 當然,目前美國美式足球、曲棍球和棒球都還有以原住民為名的球隊,所以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從2019年起,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的Chief Wahoo笑臉圖騰不再使用。) # 原住民 # 美國法 “There is no honor in being somebody’s mascot. Children grow up seeing themselves either as warriors or depicted on the back of somebody’s coat,” said Stephen Pevar, a staff lawyer at the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It perpetuates racism. It is bigotry. It uses the stereotypes of someone for somebody’s personal gain.” https://www.nytimes.com/2019/05/22/us/native-american-sports-logos.html?rref=collection%2Ftimestopic%2FNative+Americans&fbclid=IwAR2qWlG5_4-GZI4i8biS0WhLuwxNH6U59A4lsQ5GNKI8emezmmZm-mGT3CQ

[證據法專欄]未尋獲屍體的殺人案

犯後證據after-the-fact conduct evidence 加拿大最高法院:湮滅證據的行為可以作為被告主觀犯意的推論依據 Ms. Jordan失蹤,被告即同居人Mr. Calnen辯稱他們發生肢體爭吵,喬丹自己摔下樓梯意外而死。 被告稱因當時有施用毒品,故不願意報警,遂將屍體藏在樹林中,後來又將屍體燒掉,因為喬丹生前曾說若死掉想火葬。警方找到死者的紙條和一些無法辨識的骨頭。 檢察官起訴殺人罪及毀損屍體罪。被告否認殺人罪。一審陪審團判決2罪名均成立。二審法院撤銷原判決,認為本件事證至多構成「過失致死」。 最高法院5名大法官一致決撤銷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 首先,法律從未限制「犯後證據」不得做為證據,「犯後證據」也是間接證據的一種,藉由常識、經驗法則、邏輯的推論演繹,可以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 就證據能力(admissible)而言,只要證據與待證事實具有關連性即可,而「關連性」係指:當存有這個證據,比沒有這個證據「更有可能證實」事發經過即可。因此,「犯後證據」當然具有證據能力,得進入法庭使用。 證據力方面,雖然被告對於犯後證據可以提出多種解釋(他當時吸毒或者很慌張),但審判者本來就可以自行認定何種說明較為合理,不會因此喪失證據力。但是為了避免誤會,法官應告知陪審團必須將被告的各種說法均納入考量範圍。 縱使沒有物理證據,只要綜合所有證據足以滿足整個(對犯意的)推理過程,這個推論就是可接受的。 本案檢察官在極端的狀況下起訴,依靠的證據是被告的供述(湮滅證據)以及紙條(紀錄被害人曾被毆打)。至於湮滅屍體究竟是出於何種意圖,即交由審判者決定。 本件是非常精彩且重要的判決,值得一讀。 #外國法深度解析鎖定刑事法筆記 After‑the‑fact conduct encompasses what the accused both said and did after the offence charged in the indictment was allegedly committed and it is highly context and fact specific. After‑the‑fact conduct is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and like other forms o

美國最高法院: 「被告被捕前的沈默」可以作為審判者判斷的依據

美國最高法院判決: 「被告被捕前的沈默」可以作為審判者判斷其陳述可信度的依據(PRE-ARREST SILENCE) Jenkins v. Anderson, 447 U.S. 231 (1980) 被告於犯案後2週自首, 被告於審理時主張係因正當防衛而殺人, 檢察官於論告時表示,如果被告確實因正當防衛而殺人,依常理應該會立刻向警方或他人提及、說明。 陪審團判決被告成立過失致死罪。 被告上訴主張,違反被告緘默權保障。 大法官表示,證據法則允許審判者依常理判斷前後證詞之一致性,並彈劾證詞之可信度。被告當初並非在檢警強迫下而保持沈默,被告被捕前保持沈默,可作為評價之依據之一。駁回上訴。 PS.被告在審理程序中作證,我國無此制度。 Each jurisdiction remains free to formulate evidentiary rules defining the situations in which silence is viewed as more probative than prejudicial. We merely conclude that the use of prearrest silence to impeach a defendant's credibility does not violate the Constitution. J.Stevens concurring: The fact that a citizen has a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remain silent when he is questioned has no bearing on the probative significance of his silence before he has any contact with the police. We need not hold that every citizen has a duty to report every infraction of law that he witnesses in order to justify the drawing of a reasonable inference from silence in a

Fight for the things that you care about

圖片
最近有兩部關於Ginsburg大法官的電影在臺灣上映 , 分享小編很喜歡的Ginsburg名言: Fight for the things that you care about, but do it in a way that will lead others to join you.(為你關心的事物奮鬥,但以能吸引他人加入的方 式去實現) 值得所有關注社會議題的朋友效法。 change does not happen overnight. 這也是我們設立法普網站、持續狗吠火車的初衷。 #掌握外國法趣聞請鎖定刑事法筆記 https://www.azquotes.com/ quote/1268996

John Morgan 陪審團

圖片
這是1861年英國畫家John Morgan的代表畫作「陪審團」, 生動地描繪了12名陪審員的實況。 The Jury (oil on canvas) was painted by John Morgan in 1861 at the Assizes held at County Hall, Market Square, Aylesbury. http://www.coulborn.com/ furniture-categories/ notable-sales/morgan/

法官,你的名字是聖人、勞工或恐龍?

圖片
法官,你的名字是聖人、勞工或恐龍? (波斯納「法官如何思考」 葉俊榮教授推薦序 面對這些批評和質疑,法官除了扛著司法獨立的大旗,不理 會外界批評之外,經常有兩種回應。 一種是將責任推給法律,雙手一攤,無辜地表示這是法律規 定, 我們只是依法審判,法律不改我們也莫可奈何。 這樣的說法無法說服大眾。在大眾眼中,有太多證據顯示, 即使同樣的事實和法律,法院的判決經常不一致。

[波斯納專欄]法官誠實的成本

圖片
[波斯納專欄]法官誠實的成本 「法官是人,理性而自利,除了理想,亦有著人的慾望與期 待,其出於自利之心,固然關注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就,希望 贏得名聲與敬重,但也同樣基於自利之心,希望有好的金錢 報酬,較輕鬆的工作負擔,並且在升遷上受到公平待遇。 如果制度設計無法讓這兩組誘因協調,反而讓誘因相衝突, 法官對自身工作的關心程度當然會受到壓抑,這是成本問題 ,當誠實的成本越高,就越沒有人願意誠實。」 from 帥嘉寶法官推薦序 -- 波斯納是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法官、兼芝加哥大學教授,最著 名的是開創法律經濟分析之先河,以及「法律與文學」,法 律實用主義者。 波斯納著作等身,但魯蛇小編其實並沒有涉獵,直到最近才 看了這兩本。 看完以後,對於自己這麼晚才知道這兩本書感到慚愧。 這兩本書都深入實務進行批判,應該列為我國司訓所的指定 讀物,尤其是「法官如何思考」對於法官的行為模式、思考 方向、常用的藉口以及弊病,都有完整的介紹。 本書的推薦序言也相當精采,之後會陸續分享本書中的精彩 段落~~ Posner 2016年的新書是Divergent Paths: The Academy and the Judiciary,目前尚無中譯,從書名來看應該是延 續「法官如何思考」第八章對學術界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