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外國法」標籤的文章

[證據法專欄]未尋獲屍體的殺人案

犯後證據after-the-fact conduct evidence 加拿大最高法院:湮滅證據的行為可以作為被告主觀犯意的推論依據 Ms. Jordan失蹤,被告即同居人Mr. Calnen辯稱他們發生肢體爭吵,喬丹自己摔下樓梯意外而死。 被告稱因當時有施用毒品,故不願意報警,遂將屍體藏在樹林中,後來又將屍體燒掉,因為喬丹生前曾說若死掉想火葬。警方找到死者的紙條和一些無法辨識的骨頭。 檢察官起訴殺人罪及毀損屍體罪。被告否認殺人罪。一審陪審團判決2罪名均成立。二審法院撤銷原判決,認為本件事證至多構成「過失致死」。 最高法院5名大法官一致決撤銷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 首先,法律從未限制「犯後證據」不得做為證據,「犯後證據」也是間接證據的一種,藉由常識、經驗法則、邏輯的推論演繹,可以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 就證據能力(admissible)而言,只要證據與待證事實具有關連性即可,而「關連性」係指:當存有這個證據,比沒有這個證據「更有可能證實」事發經過即可。因此,「犯後證據」當然具有證據能力,得進入法庭使用。 證據力方面,雖然被告對於犯後證據可以提出多種解釋(他當時吸毒或者很慌張),但審判者本來就可以自行認定何種說明較為合理,不會因此喪失證據力。但是為了避免誤會,法官應告知陪審團必須將被告的各種說法均納入考量範圍。 縱使沒有物理證據,只要綜合所有證據足以滿足整個(對犯意的)推理過程,這個推論就是可接受的。 本案檢察官在極端的狀況下起訴,依靠的證據是被告的供述(湮滅證據)以及紙條(紀錄被害人曾被毆打)。至於湮滅屍體究竟是出於何種意圖,即交由審判者決定。 本件是非常精彩且重要的判決,值得一讀。 #外國法深度解析鎖定刑事法筆記 After‑the‑fact conduct encompasses what the accused both said and did after the offence charged in the indictment was allegedly committed and it is highly context and fact specific. After‑the‑fact conduct is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and like other forms o...

美國最高法院: 「被告被捕前的沈默」可以作為審判者判斷的依據

美國最高法院判決: 「被告被捕前的沈默」可以作為審判者判斷其陳述可信度的依據(PRE-ARREST SILENCE) Jenkins v. Anderson, 447 U.S. 231 (1980) 被告於犯案後2週自首, 被告於審理時主張係因正當防衛而殺人, 檢察官於論告時表示,如果被告確實因正當防衛而殺人,依常理應該會立刻向警方或他人提及、說明。 陪審團判決被告成立過失致死罪。 被告上訴主張,違反被告緘默權保障。 大法官表示,證據法則允許審判者依常理判斷前後證詞之一致性,並彈劾證詞之可信度。被告當初並非在檢警強迫下而保持沈默,被告被捕前保持沈默,可作為評價之依據之一。駁回上訴。 PS.被告在審理程序中作證,我國無此制度。 Each jurisdiction remains free to formulate evidentiary rules defining the situations in which silence is viewed as more probative than prejudicial. We merely conclude that the use of prearrest silence to impeach a defendant's credibility does not violate the Constitution. J.Stevens concurring: The fact that a citizen has a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remain silent when he is questioned has no bearing on the probative significance of his silence before he has any contact with the police. We need not hold that every citizen has a duty to report every infraction of law that he witnesses in order to justify the drawing of a reasonable inference from silence in a...

[有雷]有歡笑、更有淚水的RBG紀錄片

圖片
[有雷]有歡笑、更有淚水的RBG紀錄片 去年CNN為Ginsburg大法官拍攝的紀錄片, 本站也介紹過, 但因臺灣沒有上映,所以無緣觀賞, 前一陣子因緣際會在飛機上看完這片, 確實值得推薦給大家,沒想到臺灣也即將有片商引進~~ (以下有雷) Ginsburg大法官就讀哈佛法律時,性別比例為500男9女,2017年Ginsburg的孫女入學時,哈佛法學院才第一次達到男女各半的性別均衡。 大法官讀法學院時,結婚生女,3年級時先生Marty Ginsburg經診斷罹患癌症,大法官一方面照顧丈夫、女兒,一方面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但是畢業後,紐約各大事務所卻因為不願雇用女性,Ginsburg因此苦無工作。 Ginsburg熱愛歌劇,甚至曾客串登台表演過(在臺灣的大法官恐怕無法想像)。另外,令人意外的是,Ginsburg與另一極端的Scalia大法官(保守派大將)私交良好,並沒有因為意識形態不同而齟齬。 對於最高法院的論戰,Ginsburg第二起案件Weinberger v. Wiesenfeld 選擇了男性被害人作為性別歧視的案例,成功獲得了當時全男性大法官的支持,真的是很聰明的策略,也印證了她的實用主義哲學:Fight for the things that you care about, but do it in a way that will lead others to join you. -- 題外話:很高興有片商引進,為了吸引目光,標題的翻譯也勉強可接受。只是身為自由派第一戰將的RBG,是否真的會被鄉民歸類為「不恐龍」,恐怕就是個大問題了.... # RBG # 不恐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4&v=GHsdrNjbAgs

加拿大最高法院: 法院命令媒體提供採訪對話,合憲。

加拿大最高法院: 法院命令媒體提供採訪對話,合憲。 某媒體採訪並報導一個加拿大男子加入IS的故事,如故事內容屬實,該男子將成立多項恐怖主義罪名。 警方雖有該男子之姓名,但並無其他證據,遂向法院聲請令狀,法院命媒體必須交出與該男子之對話紀錄。 媒體認為他們只有通訊軟體之截圖,而且沒有交出的義務,隨後提起抗告。 最高法院一致決認為,法院必須衡量寒蟬效應以及國家追訴犯罪的利益,當犯罪越嚴重時,國家利益就越高。本案毫無疑問,警方具有高度追訴犯罪的利益。 同時,最高法院也強調,如果在聲請階段就對警方設下過高的證明門檻,等於將偵查階段轉變為「證明有罪無罪的審判階段」,這樣將明顯減損警方追訴犯罪的能力,並不恰當。 Additionally, a strict necessity test for production orders should not be imposed. While probative value may be a relevant consideration, requiring the police to demonstrate that a production order is necessary to secure a conviction would effectively transform the production order application into a trial of the alleged offence on the merits and would seriously undermine the ability of the police to investigate and gather evidence of potential criminality. https://www.scc-csc.ca/case-dossier/cb/37574-eng.aspx?fbclid=IwAR065INPDHGtmVzaZjCbkhMYqQZ7wuUTydrsOiyHOua-gAWAGe9yUcmjzM8

日本酒駕致死案件從一千多件下降到兩百多件

日本酒駕致死案件從一千多件下降到兩百多件 # 不為也非不能也 日本除了對酒駕者施以重刑,連提供車輛給酒駕者的人,也比照酒駕者的刑度一樣重罰。也就是說,如果酒駕者無法正常駕駛,借車給他的人也是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萬日幣以下的罰金。 提供酒駕者酒類飲料的人,坐在酒駕者車輛上的人,則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50萬日幣以下的罰金(酒駕者無法正常駕駛時);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30萬日幣以下的罰金(駕駛酒測值超過0.15mg/L時)。 日本的居酒屋老闆絕對不賣酒給可能酒駕的客人,甚至先確認客人有無指定駕駛,就是這個緣故。 https://www.storm.mg/article/360469

加拿大最高法院: 被告要求檢方出示酒測器維修記錄,應予駁回。

[證據法專欄]加拿大最高法院: 被告要求檢方出示酒測器維修記錄,除足認有調查必要,否則應予駁回。 被告主張警方對其酒測的酒測器,在案發日前後都有頻繁的送修記錄,要求檢方開示送修記錄,檢方以無理由拒絕,一審與二審法院對此意見不同。 最高法院表示,第一方資料(即警方蒐證取得者)原則上均應開示,但第三方資料非檢方持有,除非被告釋明與本案相關,否則檢方無開示義務。 因酒測器每次使用時都會自我檢測(若故障會顯示),所以酒測器的送修記錄並不能證明特定某次使用時是否故障,被告主張無理由,上訴駁回,維持有罪判決。 # 證據法 # 加拿大 # 掌握外國法請鎖定刑事法筆記 In addition, the expert evidence in this case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maintenance records are not obviously relevant to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pproved instruments o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instrument malfunctioned. The breathalyzer machines are designed to produce a fail reading where they malfunction. Maintenance records cannot indicate whether any particular result is a false positive. The existence of maintenance records and the fact that the instrument underwent maintenance from time to time is not sufficient to justify the disclosure requested by the accused. https://www.scc-csc.ca/case-dossier/cb/37395-37403-eng.aspx

日本最高法院:酒駕同乘者可能成立精神幫助犯

圖片
日本最高法院:酒駕同乘者可能成立精神幫助犯 (2013年就判決了,你還在用撥接嗎?) 案例:ABC均為公司同事,某日下午共同飲酒後,AB明知C嚴重酒醉。隨後C表示「還有時間,要去繞一圈嗎?」A點頭、B回答「那麼做嗎?」,均上車。隨後C以時速100公里發生車禍,造成2死4傷。 最高法院:C駕駛車輛前確認公司前輩意向,取得理解,係C危險駕駛之重要契機。AB知悉C駕駛困難,仍由C駕駛而未阻止,默認C行為與之共乘,AB理解並默認的行為,加強C危險駕駛意思,AB成立危險駕駛致死傷罪之幫助犯,維持原判決(AB有期徒刑2年、C有期徒刑16年)。 另外日本於2007年修法將「提供車輛」「提供酒類或勸酒」「要求請託同乘」行為均入罪化。 摘自:檢察新論22期,2017年7月

澳洲法官花4天念判決

[外國法專欄] 澳洲某地院法官為了一件侵權案件寫了138頁的判決(在普通法國家是很罕見的長度。) 重點是,法官花了4天庭期,共17個小時把判決逐字唸完,雙分律師都必須「到庭陪聽」。 於是二審(NSW)法官就不客氣的罵人了:地院法官根本是浪費司法資源、徒增當事人成本,法官只需提供判決書即可,本案不涉及緊急事由非逐字宣讀不可。 https://www.legalcheek.com/2017/04/judge-slammed-for-spending-17-hours-to-read-aloud-138-page-judgment-involving-spooked-horse/

台日定罪率比較

由日本最高裁判所已公告之最新統計資料觀之,其中2010年(平成22年,以下類推)全般案件共偵結起訴62,840人,有罪判決者61,585人,定罪率達98%,2009年偵結起訴共65,875人,有罪判決者64,540人,有罪率為97.9%,2008年則共偵結起訴67,644人,有罪判決者66,378人,定罪率達98.1%。 另觀察我國相同時期之定罪率,2010年全般案件之定罪率為95.6%,2009年為95.4%,2008年則為95.9% ,約同時期我國之重大案件平均定罪率更達99.6% 。是若由「全般案件」及「重大案件」之定罪率比較觀察,當可發現日本與我國就此二統計數字相去不遠,應無太大差異。 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10100478

英國法庭座位

圖片
[外國法專欄] 英國的法庭座位,跟美國完全不同, 被告坐在最後(或側面),律師與被告分離、坐前方, 控辯雙方律師不對立,均面向法官。 證人面向律師,陪審員同美國在側面。 以下圖為例,最前排戴假髮是訴訟律師,第二排是solicitor,第三排白衣是被告。 (註:每個法庭不一定,但大致是這樣) https://www.futurelearn.com/courses/crime-to-punishment/2/steps/220448?utm_campaign=Share+Links&utm_medium=futurelearn-open_step&utm_source=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