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顧所來徑── 寫在哲五之後(文長)

[檢察官投稿]卻顧所來徑── 寫在哲五之後(文長)
週五夜裡,慕哲咖啡地下室來了大學法律系學生、公民老師
也有對司法體系滿腹抱怨的人們。
不意外,這就是法庭人來人往的日常組合。
這場講題是說”司法官如何與社會對話”
想起還是法律系學生時,以為考上國考(毋論律師、司法官),一切就海闊天空。
考上司法官,以為兢兢業業把本分做好,自然能贏得人家尊重
(彼時還年輕,所謂升官圖也者,還離我如浮雲。但馬柯關說及衍生的洩密案,的確是重重一擊)。
然而,社會氛圍的現實,顯然並非如此。
就像是昨日聽到一位學長發言,很驚訝於如果對高檢署有些不同意見,竟然會害怕落入”不實任聯盟”。
講者分享,弄粉絲專業,是要消解具名撰文壓力。
也有靠北書記官的小編要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地說,沒關係,我就是小編,有責任我來扛。
其實與社會對話的背後,多少還是背負了一些,說真話後的寒蟬壓力。
那麼,這樣的壓力究竟從何而來呢?
如果沒有削減這樣的壓力,或許還是少了(對內、外)對話的真誠與可能性。
**
又,在幾次比較公開的與外界對話場合
民眾問的,多半是覺得審判(起訴)品質不佳
圈子裡的人想的,多半是自己的過勞。
我真誠覺得,很少人不覺得自己工作不累,這是人性。
體制內部應該就現有的員額情況下
比較科學化的、盤點每個工作岡位的通常工作負擔
把數字攤開來看,合理的調動人員結構才有說服力。
就像目前教學醫院的醫生值班、看診,絕對是過勞。
然而一但醫療結果不如預期
“”庸醫、醫療疏失””等字眼(如同我們不喜愛的”恐龍法官”、”濫權起訴”)等,絕對無法削減。
我想一味地說自己過勞,對外去合理化目前不OK的工作表現,恐怕不同工作岡位的人,認同度絕對不高。
這應該是體制內要去大聲疾呼的事情。
**
講到如何提升整個人員素質、工作表現。
不只是對所謂主任的遴選、續任評鑑恐怕是具文。
說實在,到底我是不是個夠格的檢察官?從來也沒有一個比較好的回饋機制去反應、檢討。
很有可能我自以為好,恐怕是一廂情願。
可能我某些地方不錯,但有些壞的地方,沒有人指出來。
一個人未結案少,你可以說他效率高,也可以說他草率結案。
一個人未結案多,你可以說他深思熟慮,也可以說他怠惰懶散。
案子不能選人,創造了公平,但卻也少了市場監督。
這在過去,一直頂多是用”風評”、”自律”這樣的機制,頂多是有些業務檢查來做某程度的督導,即便現在有了個案評鑑。
但誠實地說,恐怕還是失靈了。。
司法改革的確是沒有特效藥
要十年、二十年的,群體裡的每個人都能夠有水準以上的表現。
有一個不OK的,人民的觀感就又開倒車回去了。
應該是這樣高標準的、能夠內部相互提醒的,恐怕才是提升司法信任度的藥方。
選一個好人、確保他工作期間也還是OK的,給他一個合理的工作量,這民間企業最簡單的人才管理,在公務體系恐怕每個環節都有改進的空間。
**
當然,我為各種付出努力去讓人民、司法跟親近一點的夥伴們,都有深深的感謝。
如果你愛這個群體,看到它被人民所不信任,一定是很難過的。
目前為止,檢察官的工作真的實踐許多我學生時代,未必想像得到的事情。
抓黑道、詐騙集團、賄選、殺人案等真的犯罪事件。
鄰居吵架、車禍調解、網路互罵、抓猴在床這種小奸小惡或肥皂劇
乃至於為人送行這樣的死生大事,都有你一份。
因著這個身分,你講出去的話,也多了幾分力量。
這也是很多人願意留在這個位子上,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
愛如一炬之火,永遠薪火相傳。
熱情也是。雖然看似明滅不定,但總在最黑暗的夜裡,給你光亮。
偶爾有些就將就將就、得過且過的想法。
但總在這些對話的時候,看到很多想要知道法律能帶給人們什麼的那些眼神。
我會想起那時也在台下的自己,也曾經這樣相信著,那就沒有理由偷懶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公法教室]功能最適理論

美國法官、律師的「薪情」

最高法院要開庭嗎?